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酢漿,酢醬,炸醬,別再混淆了!

 母親已逝,辦完喪禮火化納塔,老獅如今成為獨身一族,家事日懶,開始混起生活來,一張口一個胃簡單應付,做上一鍋鹹菜肉末,再加上一鍋炸醬,拌麵或拌飯,即使哥哥偶爾來家挖一些帶去給便當加菜也足夠吃上好十幾二十來天。

 不過老獅偶然也會想要換個口味,給炸醬添點玉米、蝦仁、綠豆芽之類配料,上網去翻翻別人寫的傳家食譜,倒是挺鬱悶地,為啥?就為了「酢醬」二字。

 「酢」字其實有兩種發音,一為唸作「」,意思也就是「醋」啦,名詞是指酸的漿液,動詞時是指酸敗、腐敗,另一種唸作「zuò」,則是主人回敬賓客的動作,譬如:酬酢。

 這個字音、義上都沒有與「炸」字牽扯上關係,無論是音或音都不可能唸成炸,如果用「酢醬」二字,那麼這個麵豈不是變成酸湯麵或酸醬麵了?

 炸醬之所以是炸而不酢,因為它的主味料是黃醬,又稱大豆醬、豆醬,用黃豆炒熟磨碎後發酵而製成,在台灣一般則是用豆辦醬(或辣豆辦醬)加上甜麵醬同比例調配,經過熱油炒炸出香味,加上適量的醬油、酒、香油、糖調味的,基本配料是炸香的豆干丁和絞肉。

 炸醬吃的是它的濃鬱鹹香味,但不應該太過於重鹹,以拌麵或拌飯鹹度剛好為宜,基本配料之外花樣就多了,毛豆仁、綠豆芽、蝦仁、小黃瓜絲、玉米粒、炒蛋碎丁、青豆仁、秋葵等等,都是添味的好東西,豆干丁還可以五香豆干更香,但不管怎麼變化,最原始的主味依然是炸香的醬味,一點也不酸。

 同樣混淆的還有酢漿草,也就是常被稱作「酢醬草」的三葉草,偶爾會出現四葉瓣,是幸運的象徵,它是酢漿草科酢漿草屬的植物,莖葉含多量草酸鹽,另有謂葉含檸檬酸及大量酒石酸,莖含蘋果酸,嚐起來汁液味道像醋,所以稱為酢漿,為何會誤解成酢醬?實在很玄。

 老獅不明白炸醬,酢漿和酢醬怎麼會混成一塊兒地,「酢醬」二字也在辭海或異體字字典找不到,它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有明白人能解釋一下嗎?

1 則留言:

小葉 提到...

算是炸、醡同音,醡、酢又形近的連續誤用結果嗎?